【概要】:白羽肉雞,中國看山東,山東看煙臺,煙臺看誰呢?看民和。 這句話是業內公認的。 但是到底看民和的什么呢?雖然作為業內第一家上市公司,哪怕上市十多年了,關于掌舵人孫希民的公...
白羽肉雞,中國看山東,山東看煙臺,煙臺看誰呢?看民和。
這句話是業內公認的。
但是到底看民和的什么呢?雖然作為業內第一家上市公司,哪怕上市十多年了,關于掌舵人孫希民的公開報道,少之又少。他的創業故事、發展路徑、經營理念、產業夢想等等,即使是關注民和的業內人士,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——即使孫希民有想法有成就,他也未必整理了,即使他整理了,也未必把自己當成產業領袖到處宣講——雖然事實上他起到了一個產業領袖的作用。
走近孫希民,你會發現,作為一個產業領袖,他的“江湖地位”,不是包裝出來的,不是宣傳出來的——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孫希民給自己的定位,其實是行業的探路者,探路的就是先鋒,先鋒就要銳意進取。孫希民領導的民和,從四處借錢養雞開始,一直在先行先試:八層立體養殖技術、“三階段全進全出”生產工藝、“人工授精技術”及“雞精液稀釋技術”、循環經濟模式……
銳意進取,應該是孫希民的個人特色,也應該是民和的一個顯著標簽。但是,銳意進取只是企業發展的戰術,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上,孫希民卻始終“看重和的力量”: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股東與員工和平共處、公司與客戶和氣生財……甚至,他的銳意進取,也是為了行業的和諧發展,他要為行業發展探索最佳路徑、摸索最佳模式,為行業提供一個可以參考可以模仿的樣本。銳——內心堅定要實現雞比牛大;和——外表從容要帶動行業與自然和諧發展。這,大概就是孫希民的棱角了。
“創新”讓民和在蝶變中綻放
——訪山東民和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希民
中國白羽肉雞看山東,山東看煙臺,煙臺看誰呢?看民和。
道德經云:“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”。
作為這樣一家行業龍頭企業、標桿企業的代表,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,董事長孫希民先生強調的,卻是:不能只想做大做強,關鍵是做細做精;民以和為貴,從人“和”到新技術的融合,再到與自然和諧共處……孫希民董事長表示:民和始終看重“和”的力量。大家要“和”起心來,一起努力做事,民和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。
養雞事業始于1985年,改制于1997年的山東民和牧業股份有限公司,雖“不敢為天下先”,如今卻是“亞洲家禽企業50強”、中國第一家白羽肉雞上市企業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、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、國家出口雞肉標準化示范區、全國畜牧優秀企業、國家首批肉雞無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離區。
目前的民和股份,下設種雞場、孵化廠、飼料廠、商品雞基地、
民和食品、民信食品、濰坊
民和食品、民和進出口、民和生物科技等58個生產單位,F存欄父母代肉種雞370萬套,年孵化商品代肉雞苗3億多只、商品代自養肉雞年出欄3000多萬只,年屠宰分割各類雞肉產品6萬多噸,飼料生產能力40萬噸,年糞污沼氣發電2000多萬度,年沼氣提純生物天然氣1500萬立方米,年產固態生物有機肥5萬噸、有機水溶肥16萬噸(其中新壯態植物生長促進液6萬噸,新壯態沖施肥10萬噸)。
01
創——馬驢凍精填補空白四處借錢養雞創業
1965年,孫希民初中畢業被安排到獸醫站工作。因工作勤奮,1966年被選送到萊陽農學院培訓學習畜牧知識,從此與畜牧行業結緣,主要從事大家畜配種、繁殖。
到1977年,省局領導看到他應用技術好,在全省是拔尖的,但是基礎知識底子弱,又派他到山東農業大學去進修。結果到1978年,孫希民理論聯系實際,率先在中國搞成了馬驢冷凍精液顆粒,填補了國內的空白。當時建議全煙臺市開展馬、驢凍精配種,一可為各縣、公社獸醫站節省大量經費,二可提高優良種馬、驢的利用率。
1981年,煙臺市試驗推廣成功,1982年全省推廣成功,1983年全國推廣,1984年6月總結發現凍精銷量相比1983年未增長,孫希民經過考察后發現原因是農田承包到戶和小農業機械發展,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轉變。也認識到馬、驢配種這個行業有可能就不存在了。當時正趕上各事業單位可以搞副業彌補經費不足的特殊時期,在考察了諸多項目后,孫希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還是在于畜牧生產技術,應圍繞畜牧業做文章。馬、驢世代間隔長,但白羽肉雞世代間隔短,并且外貿出口需求很大,市場前景較好。加之自身也具備繁育改良的技術基礎,因此決定養白羽肉種雞。馬、驢凍精的成功給了孫希民膽量,他決定飼養5000套父母代肉種雞。項目建設及配套需要資金29萬元,為此,孫希民跑到煙臺市農業局匯報。局長說:“你小子純粹是胡鬧,你的責任就是凍精。你搞好凍精,為煙臺市提供馬、驢凍精顆粒就行了。農業有三場,園藝場、農場、畜牧場,這是畜牧場的事;畜牧有三站,獸醫站、草原站、改良站,養雞不是你的事。”
但孫希民不氣餒,又跟蓬萊縣財政局局長匯報。局長說:“你這個思路挺好,但是咱們縣財政收入這么低,領導不可能批準你拿29萬塊錢讓你去養雞!”但經不住孫希民三番五次軟磨硬泡,局長沒辦法了就說:你這29萬我負責給你解決10萬塊錢,這10萬塊錢3年以后再還我。其實,當時財政局長也未必就是真給,因為給十萬還差十九萬,如果籌不到,他這十萬就不用給了。
誰知道孫希民一看財政局還可以借錢,思路開了,那別的單位不可以借嗎?他就跑到蓬萊外貿公司去做工作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創匯是外貿的主業,當時蓬萊外貿創匯的主要產品是大花生和水產品,他就說,如果我們共同把養雞搞上去,一樣可以創匯,一樣可以出成績。這樣蓬萊外貿公司又表態借10萬塊錢——但是5年以后得還15萬。還差9萬,孫希民又說服煙臺外貿食品公司借了5萬塊錢。最后沒辦法了,又跑到煙臺市獸醫站借了3萬元。一共借了28萬塊錢,回來開始建雞場。
建起雞場以后,通過種種關系,最后在北京買到了5000套種雞。這些小雞也不知道怎么運輸,光知道這些雞怕冷,就借來兩個大棉被,搞了一個大解放,底下鋪了一床,上面蓋了一床,哪知道雞還怕熱、怕悶。最后走到半路,一摸雞都躺下了。最后到產蛋的時候就剩3000套種雞了。就是這3000套種雞,幫孫希民賺到了第一桶金,1986年就賺了13萬;1987年就賺了103萬。
賺到103萬,孫希民就想擴大規模,貸款60萬元,更上層樓。第一步是建辦公樓。因為那時候搞畜牧的、學畜牧的,特別是大學生,學成了也不愛干畜牧。因為感覺太臭、太臟、太累。建一個辦公樓,能提升單位檔次,提升自信,能讓工作的大學生有面子不傷自尊。辦公樓建成后,萊陽農學院每年就組織應屆畢業生來參觀一次,目的是穩定專業思想,也極大地堅定了這些學生投身專業,發揮專業水平的決心。
有了白羽肉雞產業基礎,孫希民開始考慮如何提升產業層次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,英國對中國禽業有一個政府間貸款項目,國家主管部門已經確定山東一家大型養雞場為國家示范場,以承接該項目。北京的專家組到目標場考察,途經孫希民的養殖場稍事休息。誰知一進他的養殖場就被震驚。雖然規模不大,但氣象不同一般,繼而贊賞不已,當即改變決定,把他這里列為承接國家示范場項目。借此東風,“農業部山東蓬萊良種肉雞示范場”正式成立,孫希民任場長,他也得以大量引進歐洲最先進的白羽肉雞養殖設備和技術,開闊了眼界,一舉奠定接軌世界、國內領先的技術基礎。
正當孫希民將白羽肉雞養殖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,1997年一場巨大的金融風暴席卷亞洲。孫希民和他的“農業部山東蓬萊良種肉雞示范場”也未能幸免,農業部設在全國的六家示范場除蓬萊示范場之外,其他五家紛紛破產倒閉。孫希民清醒地認識到,如果此時不進行改制,剛剛揚帆起航的白羽肉雞戰艦將徹底折戟海底。孫希民與主管部門反復溝通,經過不懈努力,奮斗的果實得以保存,“農業部山東蓬萊良種肉雞示范場”正式改制設立為“蓬萊民和牧業有限責任公司”,民和健康發展的大幕正式開啟。
02
和——留的安安心心走的開開心心
孫希民說,“蓬萊有句俗話,叫‘有能力的人不養雞,沒有能力的人養不好雞’。”傳統的養雞行業,給人的印象確實不外乎臟、臭、差,不像是高水平人才從事的高大上職業;但真正的業內人士卻明白,沒技術、不創新、不機靈的人更養不好。怎么樣才讓好人、讓優秀的人留下來養雞呢?
和大多數成功企業家一樣,孫希民認為,做好一個企業第一得有人。民和公司所有的員工特別是中高層,都是自己培養的。在工作的過程中,根據每個人的特點、情況,因材施教,因勢利導。公司至今有當時從萊陽農學院參觀的學生中招聘來的員工,從20歲左右到如今50多歲,還留在公司服務。
以和為貴。因為種種原因實在留不下來的,孫希民也是力爭讓人高高興興地走,不能有什么意見,讓他有一定回報。公司改制的時候,不適合民營企業的可以內退,孫希民給出的條件第一是給8萬塊錢安家費,當時可以買90平方的房子;內退以后退休之前,每個月發放500塊錢的生活費,同時社保一直交到退休。而對于一些不愿意留下來,又有能力有想法的人,還由公司出面擔保借貸30萬元的流動資金,人各有志,可以回去創業。
就這樣,公司改制的過程,走出去的人開開心心,留下來的人安安心心。外界沒有雜音,內部凝聚了人心,讓公司走上了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之路。
做好一個企業,第二個條件就是資金,而資金不能完全依靠銀行貸款,因而考慮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走上市之路。2000年起民和開始謀劃上市,2008年成功上市,也為行業趟出一條融資之路。
公司上市后,孫希民依然把員工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,特別看重員工的家庭和睦。在給公司的企業文化定位的時候,孫希民的觀點是“辦好實業,成就自我,回報家人,回報社會”。結果有同事說,應該是先回報社會再回報家庭。但孫希民堅持說,必須得先回報父母家人。家庭為我們付出的太多,應該先回報父母、家庭,有能力后再回報社會。
現在民和公司,員工干到技術員級別的,公司就提供住房。技術員、廠長是100平方,中層是270平方,都是小樓、別墅。住在公司住房的,孩子從幼兒園開始,一直到小學畢業,安排專人車接車送,解決了接送孩子的難題,“這樣的話大家就安心,就能把工作做好”。
“有人才,又登陸資本市場,現金流活了,公司發展就越來越好了。”孫希民說。
03
干——“雞比牛大”為行業探路
作為行業首家上市公司的民和,孫希民一直思考的,是自己的產業版圖,要成為行業探索全產業鏈完整發展可以借鑒的樣本。“既然大家都說看山東,看民和,那看什么呢?我就不斷完善產業鏈,摸索從養殖再到熟食,探索如何讓這個完整產業鏈保障食品安全、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,讓大家少走彎路吧。”
在民和產業園的門口,有一群動物雕塑,有雞有牛有鹿……雕塑的雞,有的昂首高歌,有的悠閑踱步,有的低頭覓食。但令人不解的是,這些雞的個頭,居然無一例外比牛還要大!他也經常讓參觀的人猜一猜,這是什么意思。而謎底則是:“雞比牛大”。
雞比牛大,這是孫希民的自信,也是孫希民的理想,要把這小小的白羽肉雞產業,做得牛氣沖天,為行業發展樹立標桿,為行業發展增強信心!
企業能走多遠關鍵是創新能力。在孫希民的帶領下,民和股份對能促進行業發展的每一個細節都逐一實驗,在對國內外養殖設備、技術、食品加工設備工藝等的實驗基礎上,不斷創新與總結,讓其更加適合中國國情。
1986年,實驗成功了肉種雞籠養技術和人工授精技術;1989年實驗成功了商品肉雞塑料大棚飼養模式;1990年,引進吸收國際先進的荷蘭施托克屠宰加工設備;1993年實驗成功了聯棟縱向通風雞舍;上世紀90年代實驗成功了商品肉雞棚架(網上平養)飼養模式;1994年,引進吸收英國“羅賓遜”國際先進飼料加工設備,至今仍在使用;2001年,實驗成功了商品肉雞四層籠養技術;2002年建設了年出欄2000萬只四層籠養商品肉雞生物安全小區;2008年,引進并吸收了國際先進的孵化和自動化工藝設備;2015年實驗成功了商品肉雞八層立體養殖技術,可以達到每人管理6萬只肉雞、每平方米年產一噸雞肉的效率;2016年,引進并創新使用世界先進恒溫雞苗運輸車。
先進的生產工藝、技術、設備保證了產品的高質量和生產的高效率,以及公司效益的顯著提升。今后,公司將在引進吸收的基礎上,不斷拓展、研究并加以創新,保證公司的持續、健康發展。
04
探——完整版圖生態鏈條
道德經里說:“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”。這句話翻譯過來,就是“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,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。”
孫希民的經營哲學,和這句話頗為相似。
采訪之初,孫希民就十分真誠地說:“我想事業不僅僅是做大做強,更主要的是做精、做細,為行業發展做點貢獻。我認為人的一生應該考慮為家庭留下點什么,為行業留下點什么,為社會留下點什么,不僅僅是為企業創造財富。”
同時,孫希民說:“做企業得穩下心,把行業研究透,不能一心只想賺錢,只要將事業干好,效益自然就有了。比如我們從事養殖業,我們與動物們打交道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呵護它們,因為不同的企業區域位置不同,環境對它們的影響最大,其次是工藝、設備等,怎么利用先進的工藝、設備來呵護它們,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,只要把這些做到了,效益自然就來了。而創新則是為了更好的呵護動物而進行的探索。”
孫希民還說:“目前影響我們白羽肉雞行業健康發展的最大因素是環保。雞糞、廢水處理是一大難題,是行業卡脖子的環節。要想突破這一瓶頸,首先應該從資源利用角度去考慮,雞糞雖然是廢棄物,但也是資源,將雞糞通過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發電上網、可提純為生物天然氣、沼液可濃縮為葉面肥、提純后的清液可以養藻,藻又可作為飼料原料,這樣就可以實現行業內的資源循環利用,既增加了效益又為環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,真正實現了種養結合,生態循環。”
作為畜牧行業為數不多的創新型的企業家,孫希民始終站在行業的至高點上,執著地用前瞻的眼光和國際化視野來尋找和發現企業運行的著力點,把脈走向,明確目標,這是成就事業的重要前提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。企業的每一次選擇與成功,都飽蘸著孫希民的智慧、堅韌和沉甸甸的責任。孫希民先生說過,沒有創新,就沒有發展。民和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創新的奮斗史。只有不斷地創新,才能始終與變化中的產業和市場站在一起,才能在轉型的蝶變中綻放,不斷創造出奇跡。